2007年移動正式推出飛信,一開始曾宣稱要奪走騰訊QQ的20%用戶,憑借著打通電腦與手機以及作為運營商的優勢,在短信還是主要溝通方式的時候飛信迅猛發展,2013年達到9000萬活躍用戶的頂峰。之后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走下坡路,彼時微信已成氣候。飛信錯失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2016年改名“和飛信”,主攻企業辦公管理平臺。
去年兩則招標公告讓和飛信再次走入大家視野,根據招標公告移動將在和飛信上投資近8400萬元,一方面是移動“大連接”戰略的一個落地,另一方面其在社交和移動辦公于心不甘,想著卷土重來未可知。
12月8日移動推出和飛信新品,主打融合通信(RCS),從官方宣傳來看既面向B端也面向C端,在政企服務方面,和飛信基于運營商移動認證能力,建立和飛信APP與IT應用的新連接,為政企用戶提供SaaS級解決方案,打造政企應用入口;在通信升級方面,和飛信結合通信網與智能手機特點,推出多方電話、智能短信、必達消息、防騷擾電話等新通信功能;在客戶運營方面,和飛信將實現家庭短號網、校園短號網、政企短號網等傳統圈子的線上化,其中和飛信密友圈版正努力打造家庭親情網入口。
對于飛信的落寞,有網友指出,飛信到處都有濃重的運營商思維,比如只能移動自己玩,跨界收費,直到2012年才開放允許聯通和電信的用戶使用,另一方面移動短信與流量有沖突,流量可以代替短信,但是移動不可能把自己的短信掐死,在短信業務量已經明顯下降的大趨勢下,一款以免費短信為核心功能的產品根本沒有前途。
飛信失敗的原因見仁見智,現在重生為和飛信主打融合通信,但是如今已此一時彼一時。
今年微信突破10億用戶,已經成為一種互聯網基礎設施,形成自己的流量閉環,其不斷完善的生態加上用戶深度黏性的使用習慣構筑了堅實的堡壘,很難撼動其地位。即便如此仍然不乏挑戰者,之前的子彈短信如煙火般劃過很快熄滅,日前又有媒體曝出今日頭條將要上線一款即時通信產品“飛聊”,還有移動的和飛信。
可以看到和飛信在宣傳海報和軟件內部試圖以送流量和視頻會員的補貼方式獲取用戶,在流量資費如此廉價的當下此舉并沒有多少吸引力,攜號轉網的放開也為之帶來了新的挑戰,而且面對微信用戶的使用習慣并不容易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