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于上海浦東舉行的Keysight World 2018大會上,移動研究院無線所總工劉光毅表示,移動在4G技術方面的投資已經超過4500億元,并且今年該運營商在全國多個城市進行的5G試驗基站數量將超過1000個。他表示,移動發現,目前有很多業務靠4G是無法完全解決的。而移動積極發展5G是為了拓展新領域新空間以及新的商業模式,從而為行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劉光毅在演講中透露,移動此前對用戶數據流量的需求預測估算遠不及實際發展速度。目前移動用戶每月數據流量消耗大約為3GB,在今年推出不限流量套餐后,這些不限量用戶每月流量消耗達到8GB,而韓國運營商不限流量套餐用戶每月流量使用均值已達到30GB,未來用戶對網絡容量的需求將會愈發龐大。不過,通過探索新的B2B服務移動發現,這與傳統的B2C模式差異非常大,每個集團客戶的應用和需求千差萬別,從而要求網絡必須進行變革。
劉光毅指出,5G的產業化要比想象中更難,包括天線、終端、網絡等在內的各個方面,其要求都遠比4G更高、更嚴苛。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從2008年4G標準凍結到2012年移動商用TD-LTE服務,中間經歷了4年時間的發展。而“5G獨立組網標準將在本月內正式凍結,距離2020年大規模商用時間已經不到兩年,所以時間上非常緊迫”。同時他強調,需要警惕的是,目前5G產業存在分裂化風險。不同國家、不同公司由于利益的不同,選擇了不同的發展路徑。以美日韓為代表的一些國家選擇了優先發展28GHz頻段服務,而和歐洲國家則選擇了首先側重3.5GHz頻段發展的策略。
對此,移動堅信自己的選擇,并表示這是出于運營商的直覺。“所謂的直覺指的是,我們首先需要更好的覆蓋。只有更好的覆蓋,才能給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只有給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我們才可能有更好的業務發展和5G的快速滲透以及我們對未來業務量更大的渴求,才可能走向毫米波的發展。“如果我們按照傳統的模式,等到5G標準凍結之后再去做產業化推進,那么這一切肯定是來不及的。所以我們做出了決定:硬件和平臺先行,之后再進行軟件更新迭代。通過這種分階段的試驗,現在實現了預設的目標,節約了大約2年的時間。“在談到移動為何提前進行5G發展準備時他這樣表示。
據介紹,去年移動啟動了5個城市的5G外場試驗,對系統性能進行了整體驗證,包括吞吐量、時延、峰值速率等重要能力,為后續試驗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今年該運營商將在額外5個城市進行100站規模的外場測試,希望通過這些測試帶動端到端系統成熟,加速多個廠商之間多個網絡之間的互聯互通測試,從而加快整個產業鏈的發展進程。目前整個行業在5G發展方面面臨的一個共同挑戰,那就是需要大家去收斂、聚焦、求同,只有這樣行業才能一起共享全球5G發展的規模,降低成本,解決全球漫游問題,否則分裂性的發展方式對5G來說將會是一個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