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過火海,上過刀山的北京烤鴨,是見過大世面的。它見證了中美建交這段復雜的友誼歷程,在談判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是國際外交史上一處重要的轉折點,它標志著兩個勢不兩立的敵對國家開始朝著友好的關系邁進。這段歷史眾所周知,而在此之前,他的聰明狡猾的國家安全顧問,后來成了“人民的老朋友”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打前陣的故事,也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中美建交之前的“烤鴨外交”
“這一切看起來有點不真實”
1971年7月,基辛格及其助手乘坐巴基斯坦客機飛過喜馬拉雅山脈,進入領空。開始了代號為“波羅 -I”,官方限定50小時的秘密之行。當時接見他的是年邁的葉劍英元帥,下了飛機一路直奔釣魚臺國賓館,和一群友好的革命家同坐吃了一頓“美好的飯宴”,時差還沒有倒過來的基辛格,看著宴席上陌生的面孔,簡直不能相信自己已經身處北京,“這一切看起來有點不真實”。
“鴨肉變涼就不好吃了”
第二天一大早,基辛格在人民大會堂見到了風度翩翩、“渾身散發著非凡的人格魅力”的周恩來,基辛格后來在回憶錄中寫道:周恩來是他見過富魅力的國家領導人之一,另外一個是戴高樂。欣賞歸欣賞,雙方就世界格局問題的談話趨于白熱化,尤為中南半島問題,周恩來率先打破僵局:不如我們先休息一會兒吧,鴨肉變涼就不好吃了。
基辛格就此品嘗到了“之行難忘的一次宴席”——一桌傳統的北京烤鴨宴。每道菜中都含有鴨子的不同部位,主菜則是一道飽滿多有的鴨肉,蘸上咸甜交織的醬汁,再和著蔥條和小黃瓜,裹在薄薄的荷葉餅里吃,味道鮮嫩酥脆。作為東道主的周恩來熟練為美國貴賓包好鴨肉卷,大家吃著肥嫩的鴨肉,先前緊張的氛圍開始緩和,隨后便在美味的烤鴨宴上煙消云散了。
熱情好客的周恩來在午宴結束之后,還帶他們參觀了制作北京烤鴨的廚房,并向這群美國人展示了烤鴨專用的爐灶,并解釋了蘋果木和櫻桃木提升鴨肉風味的緣由,整個過程讓基辛格一行感覺輕松自在。接下來的中美雙方會談因為烤鴨的美味使得整個房間彌漫著和諧的氣氛。
“我簡直無法用語言形容它的美味”
事實上,傳統的北京烤鴨宴成了后來美國先遣小組數次訪華時中方反復遵循的招待模式。
隨后的10月,基辛格又開始了“波羅 -II”的訪華活動,中美雙方曾就一份重要的中美公告的措辭進行協商,當會談陷入僵局之時,周恩來便會建議享受一桌烤鴨宴?!拔液喼睙o法用語言形容它的美味”,全身心被烤鴨占據的基辛格就這樣同意了中方關于公告中某些問題的提議。
當然,如你我所知道的那段歷史,之后的尼克松訪華很順利,那頓飯也吃得十分愉快。隨后中餐在美國掀起了第二次熱潮,這是繼李鴻章訪美之后的又一次熱。功勛卓著的北京烤鴨,在中美建交史上留下了香噴噴的一筆。
參考資料
《來分雜碎——中餐在美國的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