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為有用的一件工具可能非抗噪耳機莫屬。從幾十到幾百美元,各種價位,各種品牌,選擇余地頗大。今天給大家聊聊抗噪耳機的大概齊工作原理,也許對選擇自己的需求會有幾分幫助。
旅途的疲勞中,噪音是一個相當恐怖的無名殺手。在長途飛行中,噪音帶給乘客和空乘人員的隱性疲勞不比坐久躺累導致的腰酸背痛少,卻又為了這疲勞并非直接反映在體力的消耗上而常常為人忽視。
對職業飛行人員,噪音疲勞是一個已然提到工作流程中的因素,如何降低噪音疲勞,是一個關乎飛行安全的大話題。但對坐飛機的旅客,偶爾被噪音干擾個幾個小時,大多數人不會有什么過激的反應。
只是,常客從來不是大多數。
于是在長途飛行的前艙,你會發現至少半數以上的常客都會戴著套著塞著各種各種的抗噪手段,簡單的記憶海綿耳塞到高大上的主動型抗噪耳機。
記憶海綿耳塞的抗噪功能源于掩耳盜鈴 :)塞住耳朵,聽不見外面的聲音,哇啦,世界清靜了。這是直接且簡單且便宜的抗噪方法。兩個小手指節大小的海綿,用手指捻得細細的放進外耳,讓它自己慢慢恢復形狀,充滿整個耳孔。簡單是簡單了,但你也聽不見周圍人的說話,聽不見電影中的對話,簡而言之,你把自己暫時變成了一個二等聽殘。
普通的耳機,如果有比較好的耳塞和耳墊,也有一定的抗噪功能。其原理和直接的耳塞差不多,盡量堵住周圍環境直接進入耳朵。這些都屬于被動式“抗噪”。
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事,聽力是個很奇怪的東西,我們聽東西,耳朵耳膜的聽力只是一部分,也還有諸多的聽力是靠頭骨和環境的共鳴而傳到聽力神經,僅僅靠塞耳朵并不能解決這部分的噪音困擾。
于是,就有了聰明人想出了聰明辦法。既然環境噪音無所不在,為神馬不能搞一個反噪音,和環境噪音陰陽相對,正負相消呢?
于是,就有了主動降噪的降噪耳機。
在近耳朵的位置上放一對麥克風,監聽兩個耳朵有可能聽到的環境噪音。聲音是一種波動,各種頻率,各種高高低低的強度。音樂如此,說話唱歌聲如此,噪音也一樣。我們聽見的聲音其實就是所有這些各種各種的疊加。
麥克風對著耳朵外面的環境,監聽的是環境里的噪音,而你想聽的音樂則走的是電線或者藍牙傳輸,直接推動耳機里的發聲元件。
主動抗噪,妙在這一對近耳麥克風監聽到的噪音聲波在專門的電子線路里被反轉了180度,變成了貨真價實的“反噪音”。如果你單獨聽這個“反噪音”,其喧囂和原本的噪音幾乎完全相同,但如果從耳機里播放出來,和周圍的環境噪音同時到達耳膜,效果就是正負抵消,哇啦,噪音怎么不見了。
原理很簡單,但要做好卻不容易。麥克風的監聽頻率范圍和我們的耳朵不盡相同,耳膜聽見的聲音經過頭骨傳遞的那一部分又有聲頻的變化,耳機在耳朵外的阻隔和佩戴方式也對噪音的入耳有各種的影響,于是很簡單大原理,在各種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落實到了現實,抗噪的效果就大大的不同。
俺無意做任何品牌廣告,效果的好壞,和對噪音的感受程度一樣,都是很個人的事情,更不用說抗噪耳機原始的功能是為了更好地享受你想聽見的聲音,那就牽扯到耳機本身的牛逼程度,一個廣闊無垠的可供探討爭論的世界。
只想多說幾句抗噪耳機(其實也是所有耳機)的基本款式。
早出現的抗噪耳機基本都是扣在耳朵上的款式,除了聲學的考慮外,電子線路的空間需求也限制了耳機機體必須有一定的大小。
扣在耳朵上的耳機也分兩種,一種是真的壓在耳朵上的,另一種則有一個比較寬大的海綿墊圈環繞在耳朵四周,將整個耳朵密封起來,且耳機的壓力作用在頭骨上,戴著舒服得多,當然,尺寸也大得多。
這兩種耳機的效果都很好,除了尺寸考慮外,更多的是個人的佩戴習慣。
新出現的耳塞式主動抗噪耳機則充分利用了高科技電路的微小,外形做得和傳統耳塞耳機幾乎一樣,可以直接塞在耳朵里,只是主動抗噪耳機,不論什么款式,都需要電池來驅動電路,這電池卻無法小到塞進耳朵,只能美中不足地在耳機線上多出一塊拇指大小的電池了。
僅從聽音樂和抗噪比較,頂級品牌,不同佩戴款式的效果區別并不很大。對常客言,這款旅行利器的選擇更著落在尺寸和實用性上。
如果尺寸不是大問題,飛行也只是幾個小時內的正襟危坐,那覆耳式會是比較好的選擇,佩戴舒服,外觀也頗牛逼,頗有老子有抗噪你有種你嚷嚷的藐視天下的氣勢。
對經常做越洋飛行,需要躺平睡覺的常客,入耳式的抗噪耳塞幾乎是不二的選擇。老常客們也許都還記得在初開始享受抗噪耳機帶來的寧靜時,到了需要躺下的時候的糾結。如果你是個仰面八岔的睡神,這個問題基本不是問題,但如果你有側睡的好習慣,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于我,每年20萬公里的飛行,入耳的抗噪耳機幾乎已是長在耳朵里的器官,再也無法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