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各種行業都開始學習“互聯網+”的時代,傳統電信運營商也正在放下身段開始向互聯網學習轉型。緊隨BAT、京東、小米、樂視等步伐,移動日前被曝正攜手招商局集團申請兩張保險牌照。
在港上市的“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發布一則公告,無意中透露了移動擬申請兩張保險牌照的重要信息。
披露公告的民航信息網絡作為兩家擬新設保險公司發起人股東之一,只是第二大單一股東。移動、招商局集團旗下的招融投資并列為大單一股東,持股比例為20%。其余股東也都是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作為全球網絡規模、客戶規模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移動一直都是國內保險公司爭相“傍大腿”的戰略伙伴。近幾年來,國內不少保險公司都分別與移動簽訂了各種類型的合作協議,目的就在于借助移動的龐大客戶資源,推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及保險移動支付等領域的合作。
顯然,在“鼓勵符合條件社會資本投資保險業”的政策基調下,移動不想看著肥水流進外人田。近年來移動也一直在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受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互聯網企業大肆搶食等影響下,移動的發展遇到了瓶頸,而涉足保險業,蘊含的不僅僅是流量變現價值,更解決了流量變現后、實現體內循環的難題。
金融是流量變現的重要工具,而保險牌照相較于銀行、券商易落地,這也是近一年來BAT、京東、樂視、小米等互聯網企業競相爭奪保險牌照的大動因。
眾所周知,保險是一種基于風險識別和概率計算的產業,對于數據和計算能力的消耗極大。而過去的保險產品,因為無法獲取動態的、海量的用戶行為數據,只能基于特定小概率事件的發生的累積概率來進行計算和產品開發,無法做到精準定價。
但在這方面,擁有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具備天然優勢。不僅可以豐富保險產品的涉及領域,并且可以直接革新保險產品的形態。他們的海量數據庫及已有的大數據統計模式,都可以直接成為保險精算模型的依據,通過對數據進行歸納、總結和分析,獲得用戶屬性的精確認知,從而了解用戶需求,開發出適合目標客戶的保險產品。
保險業人士對于移動的這次自起爐灶,投以高度關注的目光。尤其是,在招商局仁和人壽、招商局仁和財險的發起人中,招融投資、民航信息網絡等股東同樣是擁有大量資源的企業。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表示:“雖然并列為大單一股東,但移動在這兩張保險牌照中實際扮演什么角色,其大數據優勢能否深入與保險融合、能否與其現有的移動金融業務產生協同效應,將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這兩家保險公司的發展命運。移動的涉足,是否會對現有的保險市場格局產生沖擊,有待于市場檢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