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建立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協同機制。強化政策引導,結合我國農業實際,研究出臺促進農業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融合發展的相關政策法規和發展計劃,加大在信息、科研、教育、基礎設施、投資等方面的政策和財政支持,為產業鏈條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突出規劃領,編制專項發展規劃,明確農業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與農業產業發展融合的總體框架和路線圖,進一步細化數字技術應用場景。注重應用實效,由農業主管部門、科研單位、涉農信息企業、種植大戶等逐步形成上下聯動、政企協作、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加快農業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產各環節的有效融合,破解數字農業發展“后一公里”問題。
二是加大農田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建立土壤質量監測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在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中,增加水利、配電、科技站等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融合升級內容,并加大信息基礎設施等新基建的投入比例。以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成果為基礎,重點建立數字化土壤質量監測智能化平臺,動態監測耕地土壤理化性狀、生物性狀、生產成本、作物產量變化、病蟲草害變化和機具裝備適用性等情況。以平臺為支撐,在種植前端,針對不同糧食作物和土壤類型,引導農民規范生產、科學施肥、合理用藥、遵循自然,倡導生態平衡,保護好農業生產的“壯勞力”。
三是加快傳統農業種植方式轉變,建設氣象災害實時監測與應急指揮平臺。進一步加速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等技術的示范推廣,推動作物生長模型、智能噴灌、精準變量施肥、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大數據等技術的轉化應用。進一步建設一批少人無人智慧農場示范基地,通過對糧食生產過程的精細化、精準化管理,實現從“靠天吃飯”向“知天而作”的轉變。建設全國聯動的主糧作物氣象災害實時監測和應急指揮平臺,加強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和防控,進一步提升農業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精度和防災減災水平,增強全天候災害發生后救災和重建的決策處置能力,在災害發生時,及時有效制定救災方案和調度措施。
四是加速產業鏈條優化升級,建設主糧全鏈條數智化營銷平臺。制定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體系,完善標準化生產規程,制定質量管理相關法規,遵循高效、綠色、優質的原則,推動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優質標準化生產。建設全鏈條的精準營銷平臺,利用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追蹤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從生產至銷售各環節,監測生產數據及市場數據,動態掌握不同地區農產品價格和市場需求狀況,拓展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銷售渠道,有效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數據要素流動,助力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