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虛假投資理財類
詐騙分子通過電話和互聯網找到有投資理財需求的群體實施精準詐騙(主要途徑有:依靠各類社交和視頻軟件尋找受害人并建立聯系、發布股票外匯等投資理財信息尋找目標人群、通過婚戀交友平臺確定婚戀關系騙取信任等)。隨后詐騙分子會誘導受害人到第三方投資平臺進行投資。這些投資網站已經被詐騙分子掌控,能夠隨時控制后臺數據。一些詐騙分子還會以各種理由先讓受害人操作他自己的賬號,并讓受害人看到在該網站投資的高額收益。等到受害人相信在這些平臺投資真的能掙錢后,詐騙分子就會以各種理由誘導受害人進行大額投資。一旦受害人投入大量資金,詐騙分子就會操縱平臺數據,阻止受害人提現,并以繳納“保證金”、“個人所得稅”等理由,要求受害人連續轉賬。
警方提示:切記,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要輕信網友所說的“穩賺不賠”、“低成本高回報”、“專家導師指點”之類的詐騙話術,不要點擊安裝他人推薦的來歷不明的APP進行投資理財。投資理財必須選擇合法正規的平臺和機構。不要向陌生人盲目轉賬理財。不要點擊網站鏈接或掃描陌生二維碼下載投資理財軟件或APP。
02
冒充電商客服退款理賠類
詐騙分子會冒充電商平臺客服,謊稱受害人網購的商品出現問題,以退款、理賠、退稅等理由,要求受害人私下添加“理賠客服”的微信、QQ,并讓受害人下載具有“屏幕共享”功能的APP,通過“屏幕共享”,騙取受害人的銀行卡號、密碼、手機驗證碼,再將受害人卡里的資金全部轉走。或者直接以繳納“保證金”、解除“征信風險”、開啟“退款通道”為由,誘導受害人轉賬匯款。
警方提示:正規的退款退貨,款項會由支付渠道原路退回,不需要買家再提供銀行卡號,不會索取驗證碼,更不會以驗證信譽為幌子,誘導您下載各種網貸軟件貸款、轉賬。
03
虛假征信類
詐騙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取受害人的個人信息,再打電話冒充銀行、網貸、互聯網金融平臺的工作人員,將受害人的個人信息告知受害人,以取得受害人的信任。然后詐騙分子會聲稱要幫助受害人注銷“貸款逾期記錄”、消除“支付類平臺不良記錄”,注銷“學生貸賬戶”,用不及時處理就會影響個人征信的手段進行恐嚇,引起受害人的內心恐慌。緊接著詐騙分子就會聲稱只要受害人按照他的指示進行操作,就可以消除不良征信記錄,從而誘導受害人轉賬匯款。或者要求受害人在各種網貸平臺貸款后,將錢轉賬至詐騙分子提供的銀行賬戶。
警方提示:凡是聲稱可以提供消除不良征信記錄的電話都是詐騙,個人征信由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統一管理,個人無權刪除、修改。不論遇到什么情況,堅決不給陌生人轉賬!任何渠道的匯款統統拒絕。
04
虛假網絡貸款類
詐騙分子通過短信、電話和各種社交軟件發布虛假貸款廣告,將自己偽裝成正規的金融機構獲取受害人信任。等到受害人在詐騙分子提供的虛假APP內辦理貸款業務后,詐騙分子冒充的APP“客服”會聲稱受害人的個人信息填寫錯誤,需要轉賬支付“解凍費”才能辦理貸款業務。當受害人轉賬匯款后,詐騙分子還會以“驗證信譽”、“開啟提款通道”、“繳納保證金”等理由要求受害人繼續轉賬。或者以指導操作為由,要求受害人開啟“屏幕共享”,一旦受害人將自己的屏幕共享給他人,也就意味著受害人操作手機的一切行為、屏幕上顯示的所有內容都呈現在詐騙分子的眼前,詐騙分子會趁機獲取受害人的銀行卡號、密碼、手機驗證碼,將受害人銀行卡里的錢全部轉走。
警方提示:網絡貸款凡是要你先交“會員費”、“保證金”、“認證金”等各種費用或者開啟“屏幕共享”的,全都是詐騙。請勿點擊不明鏈接或掃描陌生二維碼下載非官方發布的App,更不要輕易填寫銀行卡號、驗證碼、密碼等個人信息。
05
冒充公檢法類
詐騙分子會打來電話,自稱是某市公安局“民警”,告知受害人涉嫌違法犯罪,需要受害人積極配合,在交談過程中,詐騙分子會不斷恐嚇受害人:由于案件涉及機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信息,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隨后,詐騙分子會添加受害人的社交賬號好友,向其展示偽造的“警官證”、“逮捕令”等虛假文件證件,或者讓受害人點開詐騙分子偽造的“虛假網站”,查看“自己的涉案信息”,從而騙取受害人的信任。然后,詐騙分子會聲稱需要進行“資金核查”,要求受害人把卡內的資金轉到指定的“安全賬戶”,或者要求受害人開啟“屏幕共享”,將所有資金匯集到一張銀行卡,然后詐騙分子通過“屏幕共享”騙取受害人的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等信息后,將該張銀行卡的存款全部轉走。
警方提示:公檢法機關是不會通過電話、QQ和微信等網絡社交軟件辦案、制作線上筆錄的,也不會通過互聯網發送、出示“通緝令”、“逮捕令”,更不會要求受害人把錢轉賬至所謂的“安全賬戶”。
06
注銷VIP、代理商類
詐騙分子會冒充一些電商平臺的“客服”,聲稱誤將受害人升級為“VIP會員”、授權為“代理商”或已辦理“商品分期”等業務,以如不取消上述業務將產生額外扣費為由,要求受害人支付“手續費”、“認證金”、轉賬“刷流水”,或者誘導受害人開啟“屏幕共享”,騙取受害人的銀行卡號、密碼等信息,從而盜取銀行卡內的存款。
警方提示:收到電商客服的來電時,一定要聯系APP內的官方客服進行處理。如果對方要求加微信、QQ或者點擊鏈接進入其它平臺辦理業務時,一定要提高警惕,這很有可能是詐騙分子精心布置的陷阱。
07
冒充熟人類
詐騙分子會通過網絡黑產交易鏈等不法渠道,或通過向他人電腦、手機植入木馬病毒等不法方式,非法獲取受害人的個人信息,并對其加以組合配套,為其冒用他人身份實施詐騙創造條件。然后再通過盜號或其他方式假冒他人身份,根據被冒用身份者與受害人之間親屬、朋友、同學、同事等不同的社會關系,有針對性地編造“代買機票”、“交學費”、“代充話費”、“募捐”、“遇事故需救治或賠償”、“病重需手術”、“幫接收退款”等虛假事由,利用受害人對被冒用身份者的關懷與信賴,使其陷入錯誤認識,從而騙取受害人的信任。而詐騙分子為增強自身詐騙行為的迷惑性,往往會通過偽造虛假收付款證明、合成虛假語音片段、制作虛假的病歷等證明材料,降低受害人的心理防備,加深受害人的錯誤認識,繼而要求受害人向其進行轉賬。
警方提示:大家平時要注意保護個人及單位信息,以防被詐騙分子掌握從而實施精準詐騙。如果收到涉及熟人要求轉賬、匯款等消息,務必通過電話等途徑核實對方真實身份,確定不是詐騙后再進行下一步操作。
08
虛假購物類
詐騙分子會在微信群、朋友圈或網絡購物平臺上發布出售低價商品、提供各種生活技能服務的信息。在吸引到有購買意愿的受害人后,詐騙分子會以各種理由要求添加受害人的微信或QQ,脫離平臺進行交談。然后詐騙分子會向受害人發送虛假付款鏈接,誘騙受害人到虛假交易平臺上付款。當受害人付款后,發現對方并未發貨、或者并未提供服務時,詐騙分子還會偽裝成平臺“客服”,以收取“定金”、“保證金”、“貨物被扣要交罰款”等理由,誘騙受害人反復轉賬。
警方提示:通過正規網購平臺購買商品、尋求生活技能服務時,請嚴格遵守平臺交易流程,不脫離平臺私下交易,切記不要點擊陌生鏈接,或者將錢款直接轉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