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閣位于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墻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
天心閣原名"天星閣",其名源于明代盛傳的"星野"之說,按星宿分野,"天星閣"正對應天上"長沙星"而得名,因此這里曾是古人觀測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閣位于古城長沙地勢高的龍伏山顛,被古人視為呈吉祥之兆的風水寶地,人們多愿在此祈福消災、強世興家。清乾隆年間,隨著城南書院遷址天心閣城墻下,天心古閣曾作為與城南書院相對應的文化祭祀場所,閣中供奉有文昌帝君和奎星兩尊神像,以保長沙文運昌盛,舊時前來拜祭的人絡繹不絕,文人墨客也常登閣遠眺、吟詩作賦。天心閣的基址占著城區高地勢,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又有"高閣插云"、"麓屏聳翠"、"疏樹含煙"、"池塘夕照"四景相隨,近有妙高峰為伴,遠望岳麓山為屏,因而顯得更加挺峭、峻美。登上天心閣,極目四望,全城景物,盡收眼底。樓閣碧瓦飛檐,朱梁畫棟,又大有古香古色,無論是游覽觀光者還是常居市民,總是流連忘返,恣意盤桓。
"天心閣"之稱,是據傳說而來,當時的星象學者認為這里地勢高峻,地脈隆起,為文運昌隆之祥兆,于是在城樓建"天心"與"文昌"二閣以應之。昔日有對聯:"四面云山皆入眼,萬家燈火總關心",即是建閣的初衷。歲月流逝,天心、文昌兩閣均毀,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留下來,后在文昌閣遺址旁興建一閣便稱為天心閣。天心閣由于地勢高,為攻守險要,這里便成了兵家必據之地。太平天國時,西王蕭朝貴率軍攻打長沙就是從這里進攻的。至2018年城墻上還留下了一些炮眼。1905年,孫中山、黃興在日本派遣同盟會會員陳家鼎回湖南組織同盟會機關,其秘密機關一度設在天心閣內。1930年7月27日,彭德懷率領工農紅軍攻入長沙,也在天心閣向部隊作過報告。
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時,天心閣化為一片瓦爍。還有關于天心閣的對聯:(上聯)水陸洲,洲系舟,舟動洲不動。(下聯)天心閣,閣棲鴿,鴿飛閣不飛。評語:"水陸洲,洲系舟,舟動洲不動",此聯動靜相對,意境悠遠,三個斷句,兩處"頂針","洲"和"舟"又是諧音。2006年天心閣恢復了東邊主樓踏步前的樓牌,并公開征集老對聯。家住省圖書館的一位老先生提供了一幅圖,圖上的對聯清晰可見。據考證,老樓牌名為祟烈樓牌門,建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它與還存在于天心公園景區的祟烈亭同時修建。樓牌上共有對聯兩付居中的一付為:"氣吞胡羯,勇衛山河。",兩邊的為:"犯難而忘其死,所欲有甚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