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論正宗的佛教文化,恐怕要到南方,或者臺灣地區了。
在臺灣臺北市,有一座與眾不同的現代寺院-農禪寺水月道場,這座寺院完全是清水混凝土結構。寧靜、清雅,讓走進這里參拜的人們,馬上能靜下心來。相較傳統寺院建筑,這里沒有飛檐斗拱,沒有繁復華麗的裝飾和色彩,佛堂里甚至不點香火。
佛教認為一切都是幻象,而建筑卻是硬邦邦、很實在的,怎么把虛無抽象的概念呈現出來,是要解決的問題。“水中月、空中花”,是這座寺廟的宗旨,命名為“水月道場”。
出入口在西邊,以樹木阻隔城市的喧囂,兩堵清水模混凝土墻搭起的長廊作為緩沖,進入道場后,能看見大殿的前方是水月池,后方為L型建筑,右方為開山農舍。
大殿前的水池名為“水月池”,以回收雨水為主要水源,無風的時候有如一面明鏡,起風后,水中景被吹散,一切有如夢幻泡影,意示大家,世間諸行無常。
很多人到了那個水池邊上,自動地心情就安靜、平靜下來了。
大殿由22根巨大的柱廊支撐,外墻用柚木由上而下垂吊,大殿內部采用木地板和木質墻面,從建材到設計,都強調簡單、自然、雅靜,讓前來參拜的信眾能夠純粹靜心的感受佛法。
水月道場巧妙的一處就在于,將整篇《心經》、《金剛經》鏤空于寺院外墻上。
大殿西側的整面墻上是《心經》,非常動人。夕陽西下的時候,光線透過心經墻照進大殿,經文被折射在地上、墻上。隨著太陽的運動,可以看到那些字在慢慢地移動,整個空間被光充滿了。
很多人來這朝圣后,都說它很像西藏的轉經文。這些光的變動造成了一種無言的詩意,就像那句“水中月,空中花”。
的佛經一直都強而有力,歷史上有很多人寫過經,把經刻在山壁上、石頭上、核桃仁上、米粒上,甚至有人刺血來書寫佛經,卻沒有人利用光來把佛經呈現出來。
寺廟大殿三側的木墻中鑲有許多半透明材質佛像,里面安置了燈光而發出微微的光芒,置身于大殿中的參拜或禪修者,被四周的小佛像和經文圍繞,受庇佑之感更強烈。
水月道場創造了一個安靜、單純、簡約的空間,希望人們進入這個空間可以感受到“經由對空間經驗、對環境氛圍,讓我們憶起佛法僧、憶起佛陀給我們的教導,利用這樣來轉化人心”的期許。
信眾會來,建筑迷也會來,經常會有法師說,我們都忙不過來了,因為每個人來過之后,都說感受到了一些東西,能夠靜心思考,讓人非常感動。
這座寺廟氣勢恢宏,吸引了不少信眾前來參拜,如果有機會,一定要來這里感受一下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