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世界電信日。我們只看到三大運營商們鋪天蓋地的宣傳,虛擬運營商們在干些什么呢?
42家虛擬運營商 發展艱難
世界電信日,國內42家虛擬運營商一個都高興不起來。因為這42家虛擬運營商幾乎都沒有賺錢,實名制已經成為虛擬運營商很難解決的問題。包括號碼資源管理、批零倒掛等問題,讓不少虛擬運營商開始懷疑,這條“商業道路”是否正確。
流量價格高 缺乏競爭力
在流量經營方面,由于虛擬運營商從基礎運營商批發流量價格較高,而且沒有個性化的業務能夠賺回來,導致不斷被集團邊緣化,其中京東和阿里通信就是典型。現在大部分虛擬運營商都在虧損經營,被市場淘汰掉也非常容易。虛擬運營商與基礎運營商簽約時承諾,將互聯網業務與自身業務結合,做個性化的業務。事實上,多數虛擬運營商還是搞低價的語音和免費流量業務,不僅缺創新和個性化亮點,沒有開辟新市場,搶到競爭對手用戶,而是搶運營商自家的用戶,造成集團內部投訴不斷。
虛商牌照缺乏 無法公開放號
數據顯示,經過發展,虛擬運營商目前的用戶數量已經突破2800萬。2013年12月,工信部分5批發放42張虛商牌照,如今僅有20余家企業公開放號,全面放號商用僅為6家,多數仍處于內部測試當中,或者按兵不動。為典型是“蝸牛移動模式”。據某行業人士分析,當初是看好通信與游戲融合才進入。事實上,游戲用戶轉化成為虛擬運營商用戶的想法很好,但是現實走不通。游戲圈子不會因為免費通信而換號,人家一個道具甚至相當于一年通訊費了。
在小編看來,虛擬運營商的發展著實令人堪憂,仍面臨著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