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是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
截至2017年,南越王墓已出土珍貴文物1000多件(組),有15位殉葬人,是截至2017年為止,嶺南地區發現年代早、規模大、陪葬物豐富的漢初古墓,也是唯一的一座全用石塊砌建而成的、首次出現壁畫的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尤以銅器和陶器具南方越族文化的特色,有青銅編鐘樂器3套,銅鼎36個,銅鏡39面,以及金印3枚,出土玉器240多件。墓主身穿的玉衣殮裝已復原,它是截至2017年為止發現完整的西漢玉衣中年代早又是唯一的"絲縷玉衣"。墓中出土藍色平板玻璃、世界套套色印花銅版模、非洲象牙等,都是一批有意義的稀世珍品。不少在南越王墓出土文物,被世人譽為“嶺南文化之光”和“國寶”。
南越王趙眜墓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墓中出土各類隨葬品一萬余件,以玉器中墓主身穿的“絲縷玉衣”為考古首次發現。青玉角杯、十一套組玉配飾、五十八件玉劍飾等都是漢玉中的重大發現。銅器中刻有“蕃禺”銘文的鼎、刻戰船紋的提筒和刻有“文帝九年”銘文的句鑃都至為重要。還有古波斯銀盒、藍色平板玻璃牌飾等大批珍品。出于墓主身上的龍鈕“文帝行璽”金印和“趙昩”玉印,確證墓主為第二代南越王。墓室內外還發現十五個殉人。本展覽分為五個單元:文帝金印、主室瑰寶、墓中殉人、御庫藏珍、鐘鳴鼎食。館藏陶瓷枕四百余件,其中有兩百余件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楊永德先生與夫人楊張瑞貞女士捐贈。這批枕的年代由唐迄元,以宋金時期為多,釉色五彩紛呈,造型多式多樣。窯口以唐宋以來北方產區的河南、河北為主,有鞏縣窯、磁州窯、登封窯、寶豐清涼寺窯、定窯、耀州窯以及南方的長沙窯和景德鎮窯等。這批陶瓷枕數量之多,品類之眾,窯口之廣,在國內外實屬罕見。為了表彰香港著名文物鑒藏家楊永德先生的愛國情懷,1993年博物館還特設專門展廳展示其捐贈的兩百多件陶瓷枕,按年代和窯口進行分類陳列,反映了陶瓷枕的源流和興盛情況。
截至2017年,西漢帝王陵墓均未發掘,已發掘的四十余座諸侯王墓,僅有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夫婦墓、山東濟北王墓和廣州西漢南越王墓沒被盜掘。滿城漢墓在發現時隨葬品曾被搬動,而南越王墓從未被盜擾,其科研價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