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蜀道是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劍門關為核心,北起陜西寧強,南到成都,全長450公里。劍門蜀道沿線三國文化深厚,龐統、蔣琬、姜維、鄧艾、馬超、鮑三娘等在此留下了精彩的故事。
劍門蜀道沿線古跡眾多,三星堆遺址、德陽文廟、昭化古城、七曲山大廟、皇澤寺、千佛崖等都是重要文物;劍門蜀道沿線美景密布,富樂山四季花似錦,翠云廊古柏三百里,明月峽"飛梁架絕嶺".因1000年前詩仙李白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得以名揚天下。數百里古蜀道上,峰巒疊嶂,峭壁摩云,雄奇險峻,壯麗多姿,構成了川陜交通的一大屏障。四川有"四絕"--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劍門之險。前三者已成旅游勝地,惟獨劍門雄關,卻像被人遺忘的角落。
歷史遺跡
驛和鋪:
從劍門蜀道沿途地名上看路政管理是十分完善的。驛道初叫"官道"、"馬路",是古時從西安至成都的陸上唯一通道,原為過往官員、使書等送軍政書籍使用,后來也逐漸成為民間商旅活動的交通大道,建立驛道管理服務機構也就成為歷代統治者的當務之急。成都到西安沿途有不少某某鋪、某某驛命名的地方,如漢陽鋪、抄手鋪、劍門驛、龍泉驛等。經統計,廣元與陜西接界處至綿陽這一段古道上有56鋪、14驛站,形成劍門蜀道一套完整的交通、軍事、治安、郵傳一元化體系。鋪、驛是供官差途中換馬、暫住、休息的地方,是國家設立的管理驛道和保證運輸的專門機構。據《劍閣歷史年表》記載,不同的歷史時期,驛、鋪的設置規模各不相同。以清代為例,一般每10里設一鋪,40里設一驛,每鋪、驛設有司兵2-5人、驛馬12-16匹、馬夫2-6人、扛夫10-20名。鋪、驛站還設有驛丞、管理、文書、獸醫、公館、廚師等,既解決護樹、護路問題,又解決往來行人吃、住、行的問題,在當時已經是十分完善先進了。
漫長的蜀道,悠久的歷史,留下的眾多有關道路配套建設的地面文物,為考證古代陸地交通提供了實物依據。
攔馬墻:
攔馬墻就是在驛道險要處為防備跑馬官差跌落懸崖而砌成的墻。一般高在1米以上,寬在0.8米左右,長度視險道情況而定。攔馬墻分土墻和石墻。土墻是用卵石砌成,中間筑以泥土。石墻是大青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作粘合劑,建筑牢固美觀,上涂白灰提醒騎馬人注意,以保證安全。
飲馬槽:
飲馬槽又叫飲馬池,是在大青石上開鑿的水槽,分為可移動水槽和固定性水槽,專為往來馬匹提供飲用水源。飲馬槽一般設在沒有水源的驛道旁,干旱時由鋪驛管理人員或當地百姓挑水倒進飲馬槽,下雨時靠積蓄雨水解決蜀道內的青石板路面一般寬2--3米,寬處達5米。路面平整,溝渠暢通,千百年來路面很少垮踏,主要原因是在容易塌方處和階梯石中間加有10厘米厚、1米多深、長度視路面而定的"門坎石"."門坎石"一是起穩固路基石板、階梯石作用,二是"木牛"(雞公車)緩速剎車作用。石板路光滑凹凸,印記著歷代車轍馬跡,留下了古今行人的腳印,是當年考古的鑒證。
棧道:
棧道分為土棧和石棧兩種。土棧石在森林茂盛的山地鋪木為路,雜以土石。石棧又名閣道,石在山崖上鑿孔,支架木樁再鋪上木板而成的路。蜀道土棧基本不存在了,但石棧遺跡尚存,殘跡在崖間的棧道撐柱石孔仍歷歷在目,其孔約為30厘米見方,深約50厘米。石棧道選址非常講究,如明月峽棧道上倚大樹梁峰,狀若虎口,下臨嘉陵江,水勢洶涌,若在山崖修路,耗費太大,工程艱險;若在山頂修路,左右懸崖絕壁,一遇強敵,前堵后追,腹背受夾,進退兩難;若在山麓修路,急流渾潭,無處駐足,因而在懸崖絕壁上修筑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