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手機靚號,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自己的認知。在大多數人眼里,手機靚號不過只是一串組合起來非常容易記憶的手機號,或是在手機號里有了一些具有一定寓意的數字串而已。但不可否認,因為有稀缺性的特點,讓這些手機號里“特別”的數字串變得“珍貴”起來。
據悉,近日四川宜賓的劉先生去把一個幾年前以朋友身份在電信辦的手機號過戶給自己時,卻被電信告知要預存3.6萬元話費和承擔高額的每月保底消費才能辦理
自己的手機號過戶給自己,還得要花這么大的費用,電信的這一出戲這可把劉先生給整懵圈了。
而電信宜賓公司則回復稱,“該號碼系靚號,因此按照相關管理辦法,必須要存一些話費,還有保底消費。”
更讓人納悶的是,在隨后劉先生對電信投訴后,宜賓電信還拒絕調解。
這事一出,好多網友都不淡定了。“自己的手機號會不會有一天也被變成‘靚號’喲?”一位網友是這樣調侃的。其實,這樣因為手機到底是不是靚號所引發的糾紛,一直就沒有少過。而關于手機是不是靚號的界定也一直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用戶與運營商之間各有各的理由。
從客觀上來說,所謂的“手機靚號”純粹是基于部分公眾的認知與主觀判斷,進而產生的潛認知。但本質上,“靚號”和“普通號”一樣,也只不過是在因一定規則下數字排序時自然產生,具有獨特性的數字串。
由此,從碼號中劃分哪些是“能賺錢”的靚號,哪些是“不賺錢”的普通號行為明顯是具有主觀性、隨意性和無邊界性的。那么,不管是運營商也好,代理商也罷,還有用戶等,對于靚號的界定自然也就沒個大家都能接受的標準。
既然沒有通用的標準也沒有額外產生的成本,那又怎么可以憑啥你說是靚號它就是靚號,又憑啥用戶就要承擔高額話費及附加消費呢?值得一提的是,根據《電信條例》和《電信網碼號資源管理辦法》,電信運營商是被嚴格禁止向用戶收取選號費或占用費的。可實際上因為所謂“靚號”產生的各種糾紛卻一直屢見不鮮,而一些運營商用“靚號”牟利的擦邊球也一直不斷。
在當下運營商的轉型升級期里,做好網絡連接服務和用戶服務,努力贏得用戶信賴,本該是運營商需要重點提升的領域之一。
但如果還把發展的思維依舊停留在二十年前,搞“入了我的網就是我說了算”的壟斷作風,則顯然既不合時宜也會被用戶們所唾棄。此外,既然“靚號”一直糾葛不斷,那么相關監管部門是不是可以拿出一些辦法,早日對“靚號到底誰說了算”問題來得一錘定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