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從捆綁消費到強制升級套餐,再到轉網設限,消費者和運營商之間的矛盾紛爭不斷。總體看來,消費者一直處于弱勢地位,而運營商則會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千方百計為用戶“挖坑”,其套路之復雜和貓膩之多,令人咂舌。
前不久,江西張先生準備到銀行辦理一項業務,突然發現手機號被注銷了。據了解,張先生被注銷的手機號碼是一張“靚號”,因有工作號手機,“靚號”被用的次數少了,為了節約成本,他降低了該手機號套餐。
手機“靚號”被莫名注銷,張先生多次撥打運營商客服求助咨詢,但都沒有給予明確的答復。無奈之下,張先生借助媒體維權,迫于輿論的壓力,才回應稱公司正在開展防詐騙行動,將‘電話用得多的’和‘電話用得少’的兩種號碼進行了停機處理,以致錯將張先生手機號碼注銷,愿意道歉賠償。
對此,張先生表示對運營商方面的解釋不認可,認為他們是在因為自己降低了手機套餐,找借口強制收回自己的靚號!
別說張先生對此遭遇不滿了,誰看到這樣的事情都會替他鳴不平。
運營商的強勢之舉,誰來評評理?
一語道破天機:掏錢的時候你是財神爺,享受著VIP專屬待遇,可銷戶的時候你啥也不是,在消費面前被區別對待,不得不說運營商的吃相太難看!花費幾萬甚至幾十萬來購買一個手機靚號,這是靚號市場規則所決定的。有些認拿來做生意,認為靚號撥出去之后對方顯示出來的視覺效果好。有些則是用作投資,因為他們相信手機靚號會越來越稀缺,價格肯定也會只升不降。
曾經有爆出來18888888888 這個手機號賣了1.25個億,消息不知真假,不過這也確實讓我們看到靚號的市場價值,也衍生出各種“連號”、“順子號”、“吉祥號”等特殊號碼。這些號碼被冠以“靚號”光環,也被實行有別于普通號碼的高收費,常見的也就是“低消費”和“捆綁年限”。規定用戶只有每月至少消費一定額度的資費,然后還要連續消費多少多少年才能獲得“靚號”的使用權。
張先生降低了資費套餐顯然是違背了運營商在靚號上“發財”的做法。那么運營商在用戶靚號捆綁套餐消費降低后立馬“變臉”,隨意注銷用戶靚號使用權的行為是否合理呢?
顯然未經客戶同意私自銷號侵犯了電信用戶的使用權,給用戶銷號連補救的機會都失去了,想要再用此號碼,只能按要新用戶來對待,按照新的資費標準重新申購。這真是典型的霸王條款、霸道規定,明擺著是故意讓原用戶知難而退嗎?試問這種單方面規定有何憑據?
對于像張先生這樣利益受到損害的客戶還大有人在,我們希望運營商內部要加強管理,霸王條款、侵權行為一定要重罰嚴懲、徹底糾正,同時對于消費者要有維護正常權益的勇氣,對不公平待遇面前勇敢說“不”,杜絕陷入嘴上道歉卻打死不改的尷尬怪圈。對此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