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這行久了,常有人問:“你們跑到新疆收原料,是不是因為原產地便宜很多?”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我一直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說“不便宜”吧,那我們三番五次地往和田跑是為啥,如果說“便宜”吧,身邊那些在新疆買了高價玉甚至假東西的案例又是怎么回事?
關于買玉,我想大部分消費者都存在著一個觀念:買翡翠去云南,買和田玉去新疆,原產地一手貨源,肯定比別處價格低多了!這種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在玉器行業里,一件東西的價格高低,與它是在哪兒出售的并無絕對關系,很多情況下,“產地”的價格未必有“聚集地”合適。
在資源稀缺、市場信息透明的今天,“帶上鐵鍬去玉龍喀什河挖一塊玉”的想法根本不切實際,那些據稱是“從新疆一個很懂玉石的親戚那里”買來的“羊脂玉”,也基本上是俄料。
如果大家能夠到和田的原石交易市場轉一轉,你會發現攤位上的真皮假色讓人眼花繚亂,隨口問一問,賣料的維族朋友開的價格也基本讓人不敢回答,原料市場是專業性很高的市場,維族朋友也非常善于做生意,買家懂不懂行看兩眼聊兩句就知道的差不多,本錢一萬的料子對內行人開價五萬,終一萬二三可以成交,而對游客和新手就敢開價二十萬,低于五萬不賣,每次在和田收料,我都盡量避免和游客走在一起,那樣的談價難度實在太高。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年原料價格飛漲,很多原本流通到內地的料子又紛紛被回購到和田,充當新挖出來的料子售賣,只為趕著行情高漲的熱度,在原產地賣個好價錢,這樣的回流料反而會比內地市場的成交價格高。
如果大家親自去新疆的玉器市場走一走,無論是烏魯木齊的華凌,還是庫爾勒的西部白馬,或者和田北京西路兩側大大小小的玉器店里面,你所見到的大部分玉雕成品依然是青海料、俄料甚至韓料,這是玉器終端市場的普遍現象,原產地的零售市場和你所在城市的古玩城、商場柜臺并無二樣。
其實,新疆本地的玉器成品絕大部分來自于南陽、揭陽和蘇州這些雕刻工作室的聚集地,這里玉雕產業鏈成熟,原石交易、原料切割、各類題材雕刻、打磨拋光、鑲嵌錯金等上下游工藝齊全,也有著規模宏大的交易市場,如果你有一定的專業眼光并且愿意花時間耐心淘貨的話,這里的性價比一定不輸給原產地。
曾有個朋友從新疆出差回來,興沖沖地拿著一件彌勒佛給我看,說自己在源頭買到了物美價廉的正宗和田玉,肯定比在江蘇本地買的合適,我上手一看,告訴他:料子是俄羅斯的,站到了滿洲里,后來被運到南陽的石佛寺,雕刻師傅是石佛寺當地的普工,學習了蘇州工藝里面彌勒的開臉,打磨工藝也是石佛寺的,手藝是從上海學來的,落的款是仿冒蘇州的“一戶侯”,這個東西做成成品以后被人買到了烏魯木齊,中間可能有轉手,后是到了你這兒,你在新疆的三四手賣家那里買了塊河南做的俄料,你覺得能有多合適?
玉器的購買與收藏,憑的是眼力和渠道,不要迷信產地才好才便宜的論調。當然,產地也有著很多貨真價實的可靠商家,如果你有足夠專業的技能和相熟的收購渠道,那么去原產地收玉石原料確實會淘到比較有性價比的東西,不過在后期的切料、雕刻過程中,也要擔著相應的風險,如果你只是想買件心怡的玉自己收藏,就不必舍近求遠,去你身邊的市場看看就好,怕買假買貴,就交一兩個專業上的朋友幫忙掌眼,畢竟產地能撿漏兒的時代一去不返,只有人靠譜了,東西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