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正式成立的聯通,從出生那天起就承擔著“競爭”和“擔當”的歷史使命。
從2000年上市的天,聯通的經歷就像大多數人前半生,經歷了甜美的童年,奮斗的少年,負重的青年以及危機的中年。
一、甜美的童年——躺著賺錢的聯通
2000年到2002年聯好像是個嬰兒。每天不用做什么,吃吃睡睡就好,自然有用戶大把大把的送錢。通話1分鐘5毛,短信1毛,流量?那時還是GSM網絡,還沒流量一說。平均ARUP值100多,也就是人均通話費用每月100多塊。競爭?不存在,除了聯通只有移動,雙寡頭壟斷也是壟斷,壟斷意味著高費用,低價值。用戶選誰都一樣,都是一個字,貴!
二、奮斗的少年——積極努力的聯通
到了2002年的1月聯通仿佛從嬰兒時期突然一腳踏進了少年行列。因為經國務院批準,聯通正式開始部署CDMA網絡,也就是說需要同時建設GSM和CDMA兩張承載網。為什么?因為要加入WTO,購買高通的CDMA是談判條件之一。聯通承擔了“先行者”的角色。“先行者”意味著犧牲和付出,同時承建兩張網意味著建設成本的翻倍。好在那時的基礎建設如火如荼,批準的預算也多,聯通坎坎坷坷的把兩張網都建好了,而且投資向CDMA網傾斜的很嚴重。CDMA網絡質量越來越好,可以負責的說,2009年左右的聯通CDMA網絡質量跟移動能打個平手。但是,這張可以讓聯通跟移動抗衡的精品網馬上要易主了。
三、負重的青年——負重前行的聯通
2009年1月,經國家批準,聯通將CDMA網絡獨立拆分出來,轉交給電信,聯通保留GSM網絡(此時的GSM網已經多年未發展了)。通信行業的三國殺開始2009年,聯通與原網通合并成為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簡稱新聯通。從這一年起,新聯通開始了他的中年階段,肌體每況愈下,收入持續降低,網絡越來越差,口碑撲街。除了資費便宜,新聯通已經沒有什么可以與其他兩家運營商競爭的資本了。
導致聯通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有人員整合的沖突,有戰略方向的失誤,有人浮于事的企業文化,也有各級領導的無能與貪婪。總之,那時的聯通員工怨聲載道,用戶滿腹不滿。但是,不論怎樣,生活還得繼續,聯通還得運營。
四、危機的中年——躊躇迷茫的聯通 到了2017年,用戶量、收入、利潤都大幅下滑的聯通開始了后一搏,攜手騰訊推出的騰訊王卡。短短6個月,新增用戶5000萬。騰訊王卡的成功讓聯通嘗到了甜頭,連續推出阿里寶卡,米粉卡,百度神卡等幾十種2I產品。但是,在聯通推出這類應用免流卡的時候,就是淪為流量管道悲劇的開始。距北方某省聯通在2018年統計,各類2I類產品的流量帶寬已經占總流量帶寬的70%,但是帶來的營收僅僅為10%。這就意味著基站建設的成本回收周期大幅延長。這類用戶越多,聯通需要投入的基礎建設費用越多,完全是賠錢的買賣。怎么辦,只能少建站,多發展用戶,這是個惡性循環。這也是聯通網絡質量越來越差的核心原因。此時的聯通就像一個一事無成的中年男人,紅著眼睛,咬緊牙關,拼勁全力去追求后的機會,哪怕堵上明天的一切。面對用戶的不滿,面對員工的抱怨,面對臃腫機構帶來的弊端,聯通準備給自己動幾次大手術了。
五、未知的將來——決心改變的聯通
聯通改變的步就是從裁減臃腫的機構開始。2018年初,聯通自上而下的開始了組織機構的精簡。集團總部的組織機構砍掉30%,變相裁員35%。各地聯通紛紛效仿,開展各種“瘦身健體”活動。說白了就是變相裁員。但是改革總會有犧牲者,哪個年代都一樣。改變的第二步就是優化產品。各省的在售套餐從幾千種變成不超過70種。低價套餐逐漸下線不賣。以后您可能再也見不到30元以下的套餐了。這話不是危言聳聽,年底前就能知曉。改變的第三步是大力發展創新業務,IDC,集團業務,物聯網卡,智慧城市。以前看不上的低收入業務,現在只要能賺錢,省公司老總都可以親自去跑。部分省分已經放棄以發展用戶為導向的KPI考核體系,改為收入導向的考核體系——一切向錢看。結局如何,一年后知曉(個人不看好)。聯通的這些改變也許是鳳凰涅槃的必由之路,也可能是滑向深淵的不歸之途。現在的聯通就像我們每個普通的中年人,面臨遲暮,卻又心中不甘,活在今天,憧憬明天。
罵也對,愛也好,公道自在人心,個人希望聯通能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