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行當,除了電信資費,其他都在漲,這樣的現狀肯定不正常。”就在某運營商高層在內部會上如此撫慰時;從3G入手的新資費大戰,卻也正在蔓延。
聯通所有省級公司,在9月底收到來自集團的一紙通知,該通知的主旨,是“第四季度,在全國范圍內進行3G業務百日沖刺”,而核心內容,只有兩個字——“降價”。
貌似低調的通知,下達的卻是聯通3G商用以來,發起力度為強勁的一次“3G價格戰爭”。和2G時代扮演“挑戰者和革新者”角色不同的是,聯通先挑起的這場3G價格戰火,有可能從一個惠及消費者的出發點,演變為三大運營商之間更為激烈的惡性價格戰。
預演:校園促銷電信血戰移動
2010年上半年,一則關于“廣東移動副總‘檢討’校園市場占有率只有97%”的流言,被廣泛關注;而隨后爆出的1.6億“封校費”文檔,更是在論壇中廣為流傳。
一系列的有關校園市場的競爭,直接促發了校園價格戰的上演。
對于運營商而言,針對全用戶的營銷黃金檔,主要集中在“五一”、“十一”“元旦”、“春節”四個時間檔。在此之外,針對開學初的校園營銷,則成為各大運營商市場部門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
校園價格戰的結果如何?
南方某省,電信高校語音通話包,已經折價到“平均每兩分鐘一分錢”,而就在同時,移動在同一校園,推出了“資費標準等同電信,60元充值240元”的標語。為醒目的,莫過于該校籃球場圍欄上掛滿的資費宣傳廣告。
“聯通基本趴下,現在主要是我們從移動手里搶食。”該地市電信公司市場人員對搜狐IT表示,要做好校園市場,在宣傳標語、價格力度、展現樣式等各個環節,都要下足功夫。“‘翼機通’對于學校來說,也不是惟一性或者排他性的。”這位經理稱,學校也要考慮到自身的名譽問題,將食堂飯卡、門禁系統等校方設備和電信手機綁定,本身就會使學校遭遇名譽挑戰,“只有校方確定舉措能夠讓學生接受,他們才能放心接受我們,這是一個過程。”
電信所能依賴的,更多不是資費價格,而是“固定、移動、Wi-Fi一體化的方案”,這種方案的底層價值,學生是看不見的,但學校能夠看得見。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能從學生那兒掙到錢。一個學生的大學四年下來,我們肯定是要賠錢的。那我們為何還要做校園市場?是為了品牌,和未來客戶,尤其是品牌。”北京電信總經理劉博說,“況且,我們不能眼看著對手在校園坐大到無人挑戰的地步。”
劉博在整個電信行業的名聲一直很響,大部分人談起他來,主要評價,也正是“敢說真話”。
電信市場競爭力評測中心9月初在北京高校的實地調查表明,移動仍然擁有極大優勢,“300元錢充值600元,白送手機一部,自行車一部”,這樣的標語,足夠讓過往學生,看到之后停下腳步。
“今年電信還是從我們手里搶到了一些校園市場,但總體上在預料之內,而且據我們了解,他們的投入代價也遠超去年。”移動內部知情人士對搜狐IT說,“今年我們的媒體聲音較少,但是做的一點也不少。”
該人士在另一次溝通時的表達則更為簡潔:“玩價格戰,他們(指電信和聯通)的經驗還差了點。”
而電信相關人士對此則不予認同,“不是經驗差,是底子差,如果我們有移動那么有錢,我們也會花。”
聯通集團某副總則是另外一種態度,“全國所有東西都在漲價,只有資費在降。價格戰打到這個地步,誰輸誰贏,意義也都不大。整個電信行業輸掉了。”
主戰場:混戰之下聯通難以凸顯優勢
聯通此次面向全國省級公司發放的《關于四季度全國3G業務百日沖刺促銷活動方案的通知》,提出了三項促銷活動,其中,項“自備機入網‘存費送費’政策”,直接是針對“用3G手機使用2G號碼”的用戶群及“在社會渠道購買非聯通定制3G手機”的用戶群。其目標直指移動G網用戶。
通常而言,省級公司在進行業務推廣過程中,都會在集團統一價格的基礎之上,通過打包等方式,以集團價格為基準,提供兩倍以上的實際優惠——這些優惠通常只在操作上執行,而不會在宣傳層面有所表現。
聯通給出的新政策是,“對于簽約一年的客戶,贈費比例由原月費的10%提高到20%;簽約兩年的客戶,則由原來的15%提高至35%。”簡單而言,按照兩年簽約計算,聯通3G網絡低包月用戶,66元套餐實際消費金額只有43元。
電信市場競爭力評測中心的調查顯示,在實際操作中,某些地市聯通已經推出“購買套餐,送充值卡”的舉措,這也就意味著,通過充值卡和每月返還金額,用戶只需在辦理號碼時,一次性預存一年低返還金額72元,就可以獲得“單月返還12元(一年即144元),另外贈送600元充值卡”,全年66元包月的套餐計劃,用戶的套餐內實際支出只需120元而已,平均到每個月的實際支出,更是只有10元。
“對手的這一情況,我們早就知道。”移動某省級公司市場部副經理對搜狐IT表示,“這絕不是聯通集團的整體策略,而是個別地方的激進之舉。”
聯通此次發起全國通知的消息,很快就被各省移動和電信公司獲悉。“短時間內不會產生太多的影響。”移動某業務部門人員對搜狐IT表示。據了解,移動全國各種層級的套餐種類,多達數千種。“只要在省級或者以下,對一些套餐進行調整,邊足可應付聯通的這一全國性措施。”在當前的資費政策下,省級移動惟一需要做的,就是在當地通信管理局對新的套餐進行備案,“通信管理局對各運營商的套餐申請,基本上只做備案通過,正常情況下不會否決。”
這也是為何移動TD-SCDMA資費,在推出伊始就采取和2G網絡一致的資費策略的原因。“對于移動超過5億的用戶而言,TD用戶的千萬量級的用戶規模,尚未到需要單獨提供資費政策的階段。”據稱,統一資費的另一個好處,就是使得TD資費能通過更多的套餐形式,在營銷操作上擁有更大空間。
“基于手機的上網業務,現在主要還是電信和聯通之間的競爭,TD上網用戶的發展速度要偏慢一些。”江蘇某地市電信公司業務經理對搜狐IT表示,“聯通3G的網絡覆蓋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這對電信的市場宣傳來說,是一個很容易抓到的薄弱環節。即便從資費上進行比拼,電信是一張網絡統一資費,聯通仍然需要平衡G網和W網,這也是我們電信營銷過程中較為便利的地方。”他坦承江蘇移動在移動用戶業務規模上,仍然領先不少,“但別忘了,我們還有龐大的固網資源。”他告訴搜狐IT,在今年7月,無錫電信移動用戶規模超過了100萬,“我們在資費上的優勢,是捆綁。”他說。
類似情形,在其他省也在上演。據電信市場競爭力評測中心的調研數據,在廣東移動旗下的地市級市場,本地所有電話,通過辦理“短號集群網”業務,通過短號撥打,只需要5月包月便可不限時長。廣東移動的這一舉措,也迫使電信和聯通做出相應調整——而這,都不在省級以上套餐范圍內體現,卻是地級市場直接和殘酷的競爭手段之一。
“有時候,當一些地市乃至縣級運營商之間發生矛盾,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況發生,從用戶規模、資費政策等等層面,是看不出原因的,所以很多人都感覺沒必要。但是如果你去到這些地方,設身處地調查一會,就很容易明白其中的原因。”浙江電信某地區某業務人員對搜狐IT說,“相對于有些行業,運營商的日子,尤其是地方上的日子,還能過下去,但是相對于更多的國有行業企業,我們的日子,已經很苦了。”該業務人員表示,此前曾經和當地移動“在宣傳業務時為了喇叭聲音的大小,撕破過臉,打過;但后來雙方都覺得上面知道了都吃不了兜著走,就算了”。
解決之道:從“根”上解決
“運營商已經被政策輿論和新聞輿論所劫持,總是認為開放和競爭還不夠、還要進一步競爭。通信資源同樣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我個人認為,只能是適度競爭,而不是現在的樣子。”某省級運營商一把手在和搜狐IT私下溝通時表示。他更是一針見血地說,現在政策和輿論要求的是開放競爭,運營商整體層面力求的是充分競爭,而到地方上,施行的已經是惡性競爭了。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家家都有KPI指標。”他說,“例如移動,國資委的考核結果那么好,現在換了總裁,肯定沒有退路,就是咬牙,也要各省堅持下去,移動要堅持,電信和聯通的省級考核,橫向來看,只能陪綁。”
經營壓力就如此一層一層向下傳遞,一直壓到市場一線的業務員身上。
“首先是收入,隨著資費競爭的可用空間逐步被擠壓,只能從用戶總量上想辦法,這樣才能保住總規模。”無錫聯通某業務員對搜狐IT說,“尤其是我們,無論在移動網絡,還是在固定網絡,在無錫都不具備優勢。現在我們都希望盡早能夠有攜號轉網。”他笑稱,以前他都不知道攜號轉網是什么,當后來明白了之后,對這方面的信息,尤為敏感,“如果能攜號轉網,我們從移動挖用戶的機會就很多。”他甚至將移動網絡用戶比作“金礦”,而攜號轉網則是“鐵鍬”。
然而,資費競爭并沒有終給用戶帶來“長期實惠”,而只是一時的“短期利益”,用戶對于服務的感知,并非變好了,而是在向反方向發展。就在近期召開的江蘇省第三季度全省電信行業服務質量監管例會上,用戶投訴較上個季度上升了60.77%,其中涉及多的,并非資費,而是業務質量和服務欺詐等。江蘇通信管理局副局長朱新煜為此特別告誡運營商,“必須將服務水平放到和經營指標同等的高度去重視”,“企業間要形成良性互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共同努力,提升用戶滿意度和行業整體形象”。這也等于給了運營商之間的惡性競爭,給了一次善意的警告和提醒。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要解決的,還是資費。即便是我自己,也希望打電話少花錢,關鍵是,這其中遵循什么樣的少法,是不顧成本地搶市場、搶用戶,還是基于通信成本的降低,終合理地反映到終用戶消費費用的降低?我們希望是后者。”某聯通高層對搜狐IT如此表示。
盡管如此,當聯通《關于四季度全國3G業務百日沖刺促銷活動方案的通知》發出之后,個別省級移動和電信人士稱,“不還是搞價格戰嗎?”“我們對此有了解并且準備好了”,這已經表明,價格戰已無可避免地蔓延到3G業務。
更有一位地級市負責營銷的副總說的俏皮,“這么多年都習慣了,如果一下子不搞價格戰,說搞別的,我們還真的一下子適應不了。”但他隨即又正經地表示,“要解決惡性競爭的問題,不是哪一家運營商可以讓步的,也不是讓步就可以解決的,得從根上解決。”
“其實還是通信行業沒有在政策和政府層面,受到應有的重視,這是根本原因。”他說。